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奠基 筑梦 远航
———我校学科建设回眸与展望(上篇)
作者:■ 记者 王成奇
查看:92   


  开栏的话:
  从一片荒山到一座大学城的崛起,从622名支援湘大建设的专家学者到3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从建校之初的5个学科到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建校60年来,湘大人牢记伟人嘱托,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今年9月10日,我校将迎来纪念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建校60周年华诞。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60周年校庆专栏———“砥砺奋进的60年”,从学科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校园建设等多个层面,回顾和展示学校60年来建设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湘大故事”。
3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我校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至此,我校共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覆盖10大门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4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科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最根本的依托。自1958年建校以来,我校坚持学科内涵式建设思路,积淀优势,突出特色,完善学科布局,奠定了传统优势学科历久弥新、新兴学科紧扣国家需求的良好局面。
建校时期学科特点:
注重培养基础产业技术骨干
我校建校时期的学科专业设置,突出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1958年,我校在创办时,有机械、钢铁、农业、林业、畜牧业5个系,后又增加了财贸、教育2个系。从当时这些系的设置不难看出,其学科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
在1973年9月湖南省革委向国务院的专题报告《恢复湘潭大学的方案》中,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当时创办湘潭大学的初衷:“一九五八年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创建了湘潭大学。”湘潭大学复校时,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印了《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宣传册,对湘潭大学建校时的办学初衷作了更加细致的总结:“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骨干力量,适应工农业生产新形势的需要,建设好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创办了湘潭大学。”
当时国家经济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且缺乏更高层次的专业师资,学校创立伊始,一时难以具备足够资源来建设更高水准的学科。1958年建校,毛禹居上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学校情况时就提到学校教员很少,除了从各中学抽调一部分高年级上课的老教师,还必须聘请一部分工农技术员当兼职教师。专业师资的缺乏,也促使学校设置的都是一般性的、非常基础的学科。
但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难倒乐观的湘大师生。为了达到培养“技术骨干力量”的效果,湘潭大学建有校办工厂、农场、牧场、林场。学生们边工边读,一有时间便就近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从中锤炼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当时学校师生所写的诗歌中不乏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描述,“教育劳动相结合,英雄辈出专又红”,“湘潭大学平地起,劳动花开万年长”,从中不难看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复校初期学科布局:
文、理、工大综合
1974年,是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3月14日,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国发[1974]23号《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湖南省恢复湘潭大学的报告》,并就湘潭大学的性质、规模、专业设置、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等作了明确指示,明确提出要“把湘潭大学办成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湘潭大学的性质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
当年11月1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湖南省计委《关于审批湖南湘潭大学计划任务书的报告》,确定湘潭大学设置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中文、英语、数学、计算数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工、环境保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机械、锻压、焊接等专业。
从这些学科专业的设置来看,真正体现了我校作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的特质,学科比较齐全、专业门类较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要考虑的是湘潭大学重建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据当时分管湘大复校的教育部副部长刘凯风回忆:“恢复湘潭大学,中央已同意,办这所学校是为了纪念毛主席。广东的中山大学很有名,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办的,规模很宏大,在主席家乡办大学,也要有规模。”“‘文革’后期,办的第一所大学就是湘大,原有的大学却处于停顿状态;再就是明确了要办成文、理、工科综合性大学,这在全国是没有的,是一所新型大学。”
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全国教育事业的布局和湖南的实际情况”。
国家刚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动荡时期,全国原有的大学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开展,更谈不上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紧迫与实际培养情况形成极大落差。与此同时,湖南正积极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十年能不能把湖南建成工业省”的指示。当时湖南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办大学。因此,多方位的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各方面所需的人才,也成为了党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把湘潭大学办成一所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的初衷。同时,从规划设置湘大复校时的学科来看,反映了党和国家意图通过恢复创办湘潭大学,对全国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一个引领风气的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备,也成为了复校后湘潭大学醒目的标志之一。
孰先孰后:
反复商讨才敲定的学科推进方案
我校复校初期的学科专业设置,是几经商讨才确定下来。基本思路是根据社会需要、师资配备、专业基础条件,分主次、分步骤、分年限逐步设置。
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满足这么多学科同时建设的需求,各个学科专业分主次先后、逐步推进才符合现实。对于这一点,党中央和湖南省委非常清楚,在各个不同时间点讨论的有关湘大恢复建校的重要文件,对于各个学科之间如何布局、怎样推进,经过了反复商讨。
1973年9月30日,湖南省革委提出,“湘潭大学拟定为综合性大学,以理工科为主,适当兼顾文科。”
按照“湖南十年建成工业省”的思路,湘潭大学复校最初的学科专业设置是拟设10个系21个专业,即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物理系(光学物理、气象物理专业)、政治系(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文史系(现代文学、近代史专业)、外语系(英语、日语、德语专业)、农机系(农机、机电专业)、林机系(林机专业)、水电系(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水能动力设备、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生物系(微生物、农业微生物专业)。10个系中,理工科尤其是工科系占了大头,而文科系只有3个。21个专业,文科专业8个,比重仅稍微超过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几经论证,1973年11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局委员会对原先“以理工科为主,适当兼顾文科”的学科设置思路进行了调整,“考虑到还要新设湖南化工学院,建议湘潭大学先上文、理,再根据工农业生产建设的进程,逐步增设后续工科专业”,以避免学科的重复建设,更好地集中资源办大事。
为什么把工科专业的设置放在后面呢?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到1974年复校时,师资的缺口仍然非常严重。全国各地都缺人才,解决教师队伍的问题,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国务院下的批文中最后一点关于湘大所需师资中指出,“主要是靠自力更生逐步解决,同时请其他省市支援一些骨干教师”。
然而,我校1975年实际招生,开设的是政治和化工机械两个专业,走的并不是1973年提出的“先文理、后工科”的建设思路。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国务院正式下发恢复湘潭大学的文件前3个星期,即1974年2月23日,国务院科教组与湖南省革委商议后,取消了原来拟增设的湖南化工学院。这样,湘潭大学一步到位,将原来预备推到以后才增设的化工、机械两个工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提到了其他学科设置的前头。
于是,我校1975年开始招生,开设的政治、化工机械2个专业,一文一工,便成为了我校复校后最早的一批学科。
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路就好走了。1976年增开中国文学、计算数学2个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又新增哲学、数学、物理、环境工程、锻压工艺及设备5个专业;1978年再增开中共党史专业;1979年10月,撤销原来的政治专业,77级政治专业改为历史和政治经济学专业,使招生专业达到11个。在校学生也从1975年的223人达到1978年的900余人,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专业从小到多的目标。
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现代汉语等专业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当年8月23日学校首次招收研究生,这标志着我校的办学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9938次访问,全刊已有12472088次访问